清明节前,传习所接了笔大单——给县中学做二百套校服。李梅想了个法子:前襟后片用机器批量裁,但每个学生的名字用手工绣在衣领内侧。
赵寡妇带着老太太们坐在院子里,边唠家常边绣名字。细密的针脚里,藏着"平安""进步"等吉祥话,只有对着阳光才能看清。
最绝的是收腰设计——李梅把赵寡妇教的"活动褶"改良成可调节的松紧带,孩子们长个儿也不用换新衣。
校服交货那天,省工艺美术公司的专家正好来考察。戴着金丝眼镜的女主任发现衣领里的秘密后,当场订了批外贸样品,"西方人就喜欢这种隐藏的故事!"
赵寡妇蹲在门槛上抽烟,看着李梅用蹩脚的普通话介绍鲁绣技法。老太太突然想起自己年轻时,跟着奶奶给地主家绣帐幔,那些藏在花叶间的"福禄寿"字,不也是同样的心思?
麦子抽穗时,张翠翠的杂货铺正式挂上了"李家村综合服务社"的牌子。东边柜台卖机器做的成衣,西边摆着手工绣品,最显眼的位置放着李梅的设计图——传统纹样与现代服装的结合。
夏日的蝉鸣声中,李家村综合服务社的门廊下挂起了一串风铃——那是李梅用碎布头缠的,每片布条上都绣着不同的花样,风一吹就"叮叮当当"地转,引得路过的姑娘们总要驻足看上一阵。
张翠翠正往货架上补充新到的"的确良"布料,指尖抚过那些机器轧出的整齐布边时,突然想起去年这会儿,自己还在为几尺粗布发愁。
柜台西侧,赵寡妇带着两个老太太正在赶制一批特殊的订单——给县里新建的幼儿园绣小围兜,练手的正好给李家村育红班这些小娃娃用。
因着李梅这个徒弟,赵寡妇经常来李家村呆着,她也不在乎别人是喊她裁缝还是寡妇。
"师傅,您看这样成不?"李梅捧着块绣到一半的围兜过来。洁白的棉布上,几只憨态可掬的小鸭子正用鲁绣特有的"打籽针"绣成,鸭子的眼睛却是用缝纫机点的黑扣子,活灵活现。
赵寡妇老花镜滑到鼻尖,从镜框上方瞅了一眼,"鸭掌再加两针,要能看出蹼来。"说着自己拈起针,在布上点了三个小点,"这样孩子摸着才有意思。"
午后最热的时候,服务社后间传来缝纫机欢快的"哒哒"声。李梅正在调试新到的"飞人牌"锁边机,这是王科长特批给传习所的。
"嫂子!快来看!"她兴奋地举起一件刚锁好边的童裤,"这机器能自动走曲线,绣花瓣边儿比手绣还匀溜!"
张翠翠凑近细看,发现裤脚内衬藏着个小机关——用红线绣的"长命百岁"四个字,还是纯手工的。"你这丫头。。。"她笑着戳了下李梅的额头,"跟赵师傅学精了。"
窗外突然传来孩子们的喧闹声。铁蛋领着几个半大小子,扛着刚从青沙汪挖出来的"宝贝"——几块形状奇特的鹅卵石,非要换李梅绣的"勇敢勋章"。那是她用碎布头做的五角星,专门奖励给来打防疫针不哭的孩子。
立秋这天,赵寡妇破天荒穿了件机器缝制的的确良衬衫来上工。老太太别扭地扯着领口:"梅子非让我试试,说是什么。。。模特效应。"
正在挑布料的几个小媳妇"噗嗤"笑了。赵金花大着胆子打趣:"姑,您这要是别上朵绒花,活像当年知青点的老师!"
"放屁!"赵寡妇作势要打,却从兜里掏出个绣着寿桃的眼镜盒,"看看,这才是真玩意儿!"盒盖翻开,里面竟藏着副老花镜,镜腿缠着红线——既防滑又防锈。
王婶看得眼睛发直,"这。。。这能放供销社卖不?"
中秋节前,省外贸公司的人突然来访。那个梳着齐耳短发的女经理,对李梅设计的"双语绣花鞋垫"爱不释手——左脚绣着"步步高升"的汉字,右脚是对应的英文"Stepbystep",都用鲁绣特有的凸起针法,摸起来像浮雕。
"我们要五百双!"女经理握着李梅的手直晃,"纽约的华侨就认这个!"
赵寡妇蹲在门槛上"吧嗒"抽烟,听着屋里传来的报价声,浑浊的老眼里闪着光。她想起自己年轻时,奶奶说过"好绣活能渡海",没想到竟应在了今天。
第一批外贸订单交货那天,赵寡妇把三个徒弟叫到祠堂。供桌上摆着三样东西:她用了四十年的铜顶针、那本《绣花图谱》,还有一把缝纫机钥匙。
"我老了。"老太太开门见山,"图谱给金花,她守旧;顶针给银环,她手稳;钥匙给梅子。。。"她顿了顿,"这丫头心眼活,知道什么时候该踩油门。"
李梅"哇"地哭出声,却见师傅突然掀开神龛后的布帘——里面赫然是台崭新的电动缝纫机,插头上还系着红绸。
寒露前后,李家村的晒场上铺满了待染的棉布。张翠翠和李大牛正忙着给布匹翻面,忽然听见村口传来汽车喇叭声。
是县里的电影放映队,来拍"新农村新气象"纪录片。镜头跟着李梅走进服务社:东边柜台,赵金花正在教姑娘们绣传统枕套;西边工作区,电动缝纫机"嗡嗡"地吞吐着布料;最热闹的是中间展台,摆着即将出口的绣品——既有纯手工的婚嫁用品,也有机器辅助的日常服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