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看阁

笔看阁>双生夫郎互换人生后TXT > 第204章 哥组京城生活日常(第1页)

第204章 哥组京城生活日常(第1页)

皇城繁华热闹,天不亮的时辰,就有人在街上走动。星星落落的人群从方方正正的坊间里出来,到街上汇聚成河,往落在城东南方向的大文路流去。

东南方向的城区有着许多高高低低的房屋,越往东越高,越往南则越低,百姓们给这片街区取了别名“梯子坊”。

其中高升坊住着许多新贵,这里理所应当是“上梯子坊”。住在这里的人,大多是新科进士,才到京城安家,租赁个地段不错、价钱合适的房屋小住几年,然后就各自搬去更好的房子。有的人是升官,有的人是攒够钱。不论是哪种,都跟小老百姓们不同。这是梯子坊的“尖尖”。

位于中段的“梯子”,住着“清官人”,也就是没升迁,也没钱换住处的官员。位于下方“梯子脚”的,则是大大小小的街巷了。有些是民居民房,有些是铺面门脸。

太阳升起,光辉从东照来,“梯子脚”的清晨都要来得晚一些。

追着阳光的步伐,来到大文路,会看见形色各异的幌子。人们不用抬眼,就能找到他们想要去的店铺——三水书斋。

顺着人群的流向,紧随其后,会听见他们议论的声音。

这家才开业三年的书斋,拥有着全京城最独特的经营模式,它最多能容纳一百人到店读书。一个月仅要五钱银子,连续续费三个月,就可以兑换一本书拿回家。

书斋刚开业时,许多人说花哨,都说不差钱,不会去,但当他们悄悄过来时,里面座无虚席,想来也没地方了!如今时隔三年,京城的学子们都习惯了有这样一座书斋,习惯了早早从家中出来,占座读书,以文会友。

在这里读书的人,大多都见过三元及第的谢大人。

他常穿着官服就进门了,行色匆匆,眉眼间尽是冷淡。这样一个冷淡人,却天天下值了就来接夫郎回家。常让人疑惑不解。

刚开始见到他,大家都非常受惊,时日久了,也都见怪不怪,当做一道特有的风景。

有人壮着胆子请教学问,谢大人也都好心讲解了。这一发现,让来三水书斋读书的人更多了。

除却读书换书、请教学问之外,三水书斋还有着众多特色,俘获了书生们的心。

首先是年历本。这个名为年历,实际作用是记录的小册子,不出一年就在京中盛行,书生们攀比之外,也是许多长辈检查他们每日作为的标杆。因此很多人都会记假账了。

喜欢简单记录的学子,单独买年历本就够。喜欢花哨点的学子,可以拿上图纸,请人雕刻印章,往上印下各式各样的小书生,以此代表学习状态。京中权贵之子多,刻印章又起了攀比之风。

然后是书签。有翰林书签,附带翰林小像和激励的话,一套十二张。还有文运书签,是历届状元的小像和激励语句,从最初的六张,到现在也扩充到了十二张。还有生肖书签、二十四节气书签。

书签非常精美,原说单买某一张、某一套书签的人,也在不知不觉中凑齐了全套。都怪三水书斋太狡猾!每买一本书,掌柜的就会随机送一张书签,让他们非常想集齐!

书斋也有踏实的货品,比如说评文、评书、文集。京城书斋吃人脉,认得的文人多,就能给书斋吸引来大量的客人。三水书斋有人脉,却没过度使用,大多是谢大人出品。就他一个人,也够人看了。

他还出书,讲读书、讲科举。让众多学子受益匪浅。

常见书目也出了“三水版”,三水版的书,要说多特别,他们暂时没有发现。这让陆杨很不高兴,于是请了个托儿,假装恍然大悟,说某天晒书之后,对家里的书籍进行了整理,发现只有三水版的书是没有重复文章的,其他多多少少都有重复录入,白白花了不少银子。

这一下在京城带起了晒书潮流。晒书影响颇广,又吸引来更多的书生到三水书斋看书,比对目录,让书斋从刚开门的时辰,就迎来了大批的客人。

他们日出时来,日落时走。起身时四下看看,都作出了判断。

“今天陆老板不在书斋啊。”

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谢大人没有来。

出了书斋,这些大大小小的读书人各回各家。

顺着梯子坊“往上”走,铺面渐渐稀少,小摊贩也都相继收摊回家。

傍晚的时辰,已有炊烟升起,各家各户都在做晚饭了。

附近一条小巷里,陆杨给罗家哥哥家送来两桶冰、两个大西瓜,再加个食盒,让他们吃个凉快,晚上也睡得凉快。

他来到京城后,学会做凉粉了。

看着时辰差不多,他做好了凉粉,备好了炸花生和黄瓜丝,还有一罐油辣子和一罐醋。只看个人口味来添加,搅拌搅拌就能吃了。

孩子们还没回来,他们下学以后,先去陆杨那儿,在书房里写功课,等谢岩下值后检查,再提点几句,就能回家了。

夏季炎热,京城的住宿环境更加拥挤,房屋之间紧挨着,巷子的间距不够宽敞,在院子里待着都会感到闷。

这处宅院还不错,是靠近“上梯坊”的宅子,那里的宅院紧俏时,也有人往下租赁屋子。罗家兄弟现在又住到了一起,屋子像陆杨在府城的房子,一个仿二进的竹篱影壁,过后是几间屋子,兄弟俩分住东西厢房,留了屋子供养父亲。他们住,影壁就拆了,院子敞亮。

陆杨帮着把冰分了,各屋都放一盆。沉一个西瓜到井里湃着,等家人回齐了,就切开来吃。

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