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说来也是巧合,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里,长安城就冒出了这么多的报纸,一开始只有《大唐日报》一家,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家了。”
“因为他们现,卖报纸赚不到钱,而做广告,赚的钱更多。我听说,金太铁匠铺第一次给《大唐日报》做广告的时候,就花了一百多贯。”
“大唐日报之所以能打广告,那是因为他们的报纸每一版都有两万份以上的销量,其他的报纸都没有这个销量。”
旁观者清,当局者迷。
对于长安城报纸上的乱象,郑掌柜还是很清楚的。
“我听说,现在一些商家的广告费都是按销量给的,有的报纸一次印一次,就涨一次,所以这些天,报纸的销量每天都在上涨。”
阿三有些疑惑,报纸印了那么多,如果卖不出去,那还有什么意义?
不过,随着印刷量的增加,纸张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,这是他乐见其成的事情。
“我之前就在想,三味书屋是不是应该自己做一份报纸,不过现在看来,还好还没有。在我看来,长安城里的报纸虽然很多,但最终能够生存下来的,也不过十余家而已。”
“那……这么说,咱们书店的纸张销量,会不会下降得很快?”
“未必!虽然没有几家报纸能够存活下来,但是总的行量还是有可能增加的。”
“特别是几家大型报纸都已经开始向长安城外扩展,未来的销量应该还会持续增长。”
“在短期内,纸张的供应量还能继续增加,等各大报社都有了自己的造纸作坊之后,才是真正的麻烦。”
郑掌柜看得很清楚,造纸作坊,最少在明年开春之前都会生意很好。
……
长安城之中,文曲书院和三味书屋的名气,都比不上新华书店,但是却也不小。
文启明敏锐的捕捉到了一个商机。
作为一家行量最大的报纸,和《大唐日报》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,所以竞争还是很激烈的。
不过文启明对朝堂上的事情并没有太大的兴趣,就算是市井新闻,他也只对男女之间的事情感兴趣。
然而《大唐日报》、《长安晚报》、《曲江日报》三家报社,却从来没有报道过这些事情。
于是,文启明就看到了商机。
没过多久,《风月报》就成立了,这是一份写了很多年轻人情爱的报纸!
平康坊中有几个落第士子,都是文启明请来的专职作家。
“陈寡妇家里出了怪事。”
“传说中的倭国习俗。”
“两个人,有同一个妻子。”
很快,《风月报》上就出现了这样的文章。
和《大唐日报》一样,文启明也找了一批人来卖报纸。
不过,他找的不是济病坊的孩子,而是东西两市的地痞流氓。
“郎君,你要不要买一份新出的《风月报》?”
“要不要打听一下天香阁的秘密?《风月报》是最好的选择。”
“怡红楼的秘闻,想必你也想看看,郎君,要不要试试。”